河北省環保廳近日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建立公平有序的環評服務市場。支持具有CMA資質的監測單位和實行名錄登記的環境監理單位,在河北省開展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服務和環境監理服務。
此前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服務性監測應全面放開,并明確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
乍一看來,環評現狀監測似乎不如環境質量等其他監測重要,甚至管理部門也可以降低審查標準。但是筆者認為,對環評現狀監測工作地位的認識仍然不能有所偏差,否則,建設項目竣工后產生的環境影響有說不清的風險。
監測工作貫穿一個排放污染物企事業單位的整個生命周期。建設前,要開展環評現狀監測,在還有環境容量的地方落地;建設過程中要開展監測,評價施工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竣工后要接受“三同時”驗收監測,證明具有治污能力;正常生產時要按規定自測或配合監督性監測,維持達標排放狀況;企事業單位永久性關閉,要對遺留環境問題進行監測后再作決定??梢哉f,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如果不重視監測,不積極應用監測成果,就不可能在環境管理方面贏得主動、打開局面。
環評現狀監測是針對排放污染物企事業單位監測的第一?!翱圩印?。為什么這么關鍵?首先,環評現狀監測決定了企事業單位能不能落戶。環評現狀監測本質上是企事業單位建設前的一次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必須權威、全面。如果監測發現擬選址區域的環境質量已嚴重惡化,不宜再做加法,那就要另外選址。環境容量就像做一道菜,加鹽要適度,如果已入味,再抖一點鹽進去,就咸得不能接受了。任何企事業單位聚集發展,都不能超過單位土地面積的總環境容量,要不然就會帶來環境損害。
其次,環評現狀監測是以后各種監測評價的最基本參照,如果基準值都不按最高標準要求,以后的所有比較就會產生系統誤差。尤其是“三同時”竣工驗收監測,投入大、監測全,總體上是比較可靠的。如果用這套相對準確、系統的監測數據和可能較為粗糙的環評現狀監測數據進行比較來考核項目建設后產生的污染增量,一是指標不對應,二是用確定值減去不確定值,易導致誤判。
最后,環評現狀監測結果不僅是企事業單位關注,環境管理部門更要應用。研究環評批復,首先要看環境基礎允不允許容納這個項目帶來的污染增量。從這個意義上講,環評現狀監測具有公益性,屬于應公開的信息,必須科學、真實。
當前,有不少環評機構滿足于到處收集一點歷史數據﹑東拼西湊形成個簡單報告或章節完事,為環境管理留下隱患。這種現象必須予以遏制,倘若環評現狀監測不認真,就會動搖環境評價的根基。目前,在福建等省份,環評批復首先單獨預審環評現狀監測報告,從而在體制上保證了環評現狀監測工作的嚴肅性,這一做法值得提倡和推介。